中文版 |ENGLISH


毛泽东主席在行军途中,马让受伤的战士骑,袜子底磨破了补了又补,毛毯上面的毛掉光了,舍不得换,始终坚持和战士同甘共苦,不搞特殊,这种勤俭节约的清廉作风让人敬仰。


1962年春天,周总理到杭州开完会准备返回北京时,杭州的同志就送了两筐新鲜的蔬菜,卫士长也付了钱。周总理知道后很生气并表示,就是付了钱也不行,最终总理没有要这些菜。


明朝有个兵部尚书叫王廷相。御史张瀚初上任,作为长官的王廷相讲了一则轿夫穿新鞋抬轿,开始沿干净的路走,一旦鞋子脏了,走路就全然不顾的故事来告诫张瀚,为人与为官都需清正廉洁,倘一失足,将无所不至矣。


/UpFile/202311/2023112842160281.flv
大清康熙19年,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。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,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“中秋礼”。于成龙严词拒收,还特地颁布了《严禁馈赠檄文》,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,并明令所属官员,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,“决不宽恕”。


明朝正统年间,宦官王振当权。他的同僚劝他送礼。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:“谁说我没带东西呢,你看这不是两袖清风吗”,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。 “两袖清风”从此便流传下来。


唐朝的裴宽处理政务清廉简约,不论到哪里任职,百姓都爱戴他,赢得历史的极高评价,《新唐书》称赞:“天宝间称旧德,以宽为首。”


新中国建立后,董必武的家乡亲友以为他在北京做了大官,便要求解决工作、升学等问题,但他一律加以拒绝并谆谆教导他们,不能以权谋私。


北宋廉吏包拯,官至枢密副使(副宰相),为官一生清廉,不畏权贵,最恨贪赃枉法。民间称他为“包青天”。
包拯曾任端州知州,离任时,他将有人悄悄塞在他行李中的端砚投入江底。从此,“为官如清水,不持一砚归”传为佳话。


 1992年,孔繁森赴藏工作期间,收养了三个因地震无家可归的孤儿,自己的工资不高,大部分用来帮助有困难的群众,经济更加拮据,甚至献血来补贴生活。孔繁森生活如此贫苦,但他从来没有伸手向国家和人民要过一分钱。


开国上将董其武对其子女管理十分严格,要求子女和群众打成一片,不搞特殊化,不让司机送女儿去汽车站。他去世时,只给儿女留下了几十日记,叮嘱儿女做人之要。


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,家财只有八百棵桑树,一点薄瘠的田地,俸禄之外,没有别的生计,和妻妾过着简朴的生活。在诸葛亮这种公忠体国的思想和作风影响下,蜀汉军政界出现了一个廉洁群体,大都能做到勤于政事,廉洁自律。


薛瑄任监察御史,因严于律已,勤廉从政,被誉为“光明俊伟”的清官。他卸任时,当地官员说通他的仆人,给他换了一副银马镫,他知道后,立即送了回来。


Top